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唐卡"一词从藏语中音译过来,"唐"和空间有关,意味着广袤无边,就像在一块布上面,可以画几百甚至上千尊佛;"卡"指的是填补画布上的空白。人们一般认为,唐卡就是西藏人画在布幔或纸上的卷轴绘画,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承,唐卡现在是了解藏传佛教的百科全书,因为唐卡可以随意移动,方便牧民们收藏。有时候几幅唐卡就能完整的代替一座寺院,被称作"移动的庙宇"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的起源
唐卡的起源学术界观点不一,无从考证,相传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第一幅唐卡《白拉姆》。其实,西藏早在古象雄时期便有了唐卡的雏形,最早的唐卡受到印度布帛画的影响,松赞干布时期唐卡开始有了文字记载。早期的唐卡经过朗达玛灭佛后被毁,已无迹可寻;从五世达赖喇嘛起,西藏成立了相当于画院的机构,唐卡的创作进入了专门化时期;七世达赖喇嘛时成立了"拉日白吉社",也就是官方性质的画院,唐卡绘制也逐渐出现许多流派和画风,如勉唐派、勉萨派、热贡派、嘎玛噶赤派、尼泊尔画派等。
唐卡的种类
如果简单来看,根据使用的基本材料不同,唐卡分为两大类:一种叫软唐卡,以织物作底,用丝线、彩缎、金属片、珍珠来刺绣、粘贴、串缀而成;一种叫硬唐卡,用布做画底,然后用颜料绘画,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彩绘唐卡,也是数量最多、传播最广的一种唐卡。这种唐卡的绘制工序及其复杂,走错一步,可能就要从头再来。根据不同底色又可分为彩唐、金唐、黑唐、赤唐等。还可从创作时期、流派进行划分。最小的唐卡有巴掌大,画在纸上、布上或羊皮上。而大的唐卡可达几十或上百平方米,只在特殊的节日进行展示。
唐卡收藏基本知识
唐卡收藏基本知识 唐卡从制作工艺方法来说主要有三大类:雕刻,织绣,绘画。前两种主要收藏在大寺庙里,而绘画唐卡出现较晚,比较普通,一般都是在信众家里悬挂供奉。现在在西藏青海还有专门制作唐卡的藏民,主要以普通织绣和绘画唐卡为主,既作为佛教用品,
唐卡的绘制
除了工业化印刷的唐卡外,唐卡画师制作一幅唐卡是一个漫长的修行过程。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长则需要十余年。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工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由于线条和颜色的组合是最容易看出唐卡优劣的地方,因此也最为重要。素描绘画,能考证出一个画师的基本功。佛像的神韵、栩栩如生的人物,甚至是花鸟鱼虫,都要精细到位,度量准确。
唐卡的颜料最早都是不透明的矿物质和植物颜料,还要加入动物胶和牛胆汁,才能够保持其鲜艳,冷色调的环境衬托着暖色调的佛像和人物,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但由于许多颜料需要进口,非常昂贵,在提取过程中还要念咒诵经,如今的唐卡画师,大都已经改用市场上能买到的化工颜料。唐卡的最后一道工序是铺金、磨色和开眼,其中"开眼"是整张唐卡的点睛之笔,这神圣的一笔实际是整个唐卡的灵魂所在。在画师的传统思维中,这重要的一笔还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千万不要认为"开眼"只是描绘佛像的眼睛,事实上还包括佛像的嘴唇、手足、甚至是趾甲。这些地方的颜色大多有统一的规则。如果你在西藏见到唐卡,你也可以尝试观察,唐卡上的那些佛像的手脚指甲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唐卡的题材大多来自藏传佛教故事或神话传说,如今也有一些被称为"新唐卡"的绘画,注入了现代主义的内容,不过,唐卡之所以能够至今犹存最大的秘密应该就在于"因循守旧"保存着原来的精髓,每一位画师都因为坚守着"因循守旧"而成为文化记忆的复制者和工匠。
更多藏区旅行资讯欢迎关注本订阅号,或者查看往期文章。各种藏区旅行线路、问题,藏区线路定制,无人区穿越组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发站内私信与攻略君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