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现场展示的大型唐卡作品。广西新闻网记者 韦幸文 摄

图为唐卡作品《释迦牟尼佛与八大菩萨》。广西新闻网记者 韦幸文 摄

图为唐卡作品《十八罗汉》。广西新闻网记者 韦幸文 摄

图为唐卡作品展现场。广西新闻网记者 区双 摄

图为唐卡作品展现场。广西新闻网记者 区双 摄

图为唐卡作品展现场。广西新闻网记者 韦幸文 摄

图为唐卡作品的局部。广西新闻网记者 韦幸文 摄

图为唐卡作品的局部。广西新闻网记者 韦幸文 摄

图为唐卡作品《象鼻天王》。广西新闻网记者 韦幸文 摄

图为唐卡作品《千手观音》。广西新闻网记者 韦幸文 摄
唐卡的历史与由来
早在公元1751年左右,在由印度的佛教传来的绘画形式。 唐卡的起源历史悠久,生活在高原的人们世世代代是以游牧为生,比如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地。随草而居,经常四处搬迁。 最早期的唐卡是由羊皮和牛皮来创作。由于羊牛皮做工复杂,后来就改用棉布。唐卡

图为唐卡作品《四大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广西新闻网记者 韦幸文 摄

图为唐卡作品《佛陀创意书法图》。广西新闻网记者 韦幸文 摄

图为绿度母座像比例图。广西新闻网记者 韦幸文 摄

图为一名游客正在拍摄唐卡画作。广西新闻网记者 区双 摄

图为游客正在欣赏用于制作唐卡的矿物颜料。广西新闻网记者 区双 摄

图为用于制作唐卡的矿物颜料。广西新闻网记者 区双 摄
广西新闻网南宁9月20日讯(记者 韦幸文 区双)近日,由南宁市博物馆与青海省久治县多杰旦民族职业技术学校联合主办的《一瞻·一礼——青海多杰旦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旧勉唐派唐卡作品展》在南宁博物馆特展厅(二)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了52幅旧勉唐派唐卡作品及1幅藏文书法作品,展期将持续至10月20日。
9月19日,记者走进作品展现场看到,展厅大面积使用了蓝色,显得静谧安宁;设计独到的装置、突破传统的布局,给人别开生面的参观体验,让游客们可以多方位领略唐卡艺术的魅力。本次展览主要通过四个单元介绍唐卡艺术的起源、发展、绘制工艺及传承,其中还有3幅大型唐卡,最大一幅长度达9米,高1.8米,为学校师生历经1年多的时间通力合作完成。
“之前有去过西藏旅游,在那里欣赏过不少唐卡的作品,当时就觉得唐卡很有特色,它的绘画形式也非常有意思,印象比较深刻。所以听说最近南宁有唐卡作品展的时候,觉得很难得,就过来看展了。”市民黄女士告诉记者。而另一位带着小朋友来参观画展的绘画老师赵女士说道:“我学习绘画很多年了,一直对唐卡很感兴趣,觉得它既震撼又神秘。今天主要是带小朋友们过来感受的,希望唐卡能让他们对色彩的感觉和线条的走向更具体一些。”
据了解,唐卡,又名“唐嘎”“唐喀”,是藏文的音译。“唐”意为面平整,表示广袤无边的空间;“卡”意为一方布,表示空白被填补,“唐”“卡”合起来有卷轴画之意。在2006年,唐卡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