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札塘寺壁画风格唐卡

  • 时间:5年前
  • 浏览:360次

一年一度“世界最大的唐卡晒佛”,这里比布达拉宫更震撼!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对藏地有了解的人 多少听说过“晒佛”或“晒佛节” 农历的正月 有许多人奔赴千里去到郎木寺 为的就是一睹“晒佛”的盛况 书痴 “晒佛”是个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的表达 不过 到底为什么晒佛?佛到底要怎么晒? 这恐怕就不是可以“顾名思义”的内容了 书痴 郎木寺

藏札塘寺壁画风格唐卡

近日,四川博物院接收了一批成都海关查扣文物,其中一幅《释迦牟尼说法》唐卡在众多的文物中极其引人注目‍‌‍‍‌‍‌‍‍‍‌‍‍‌‍‍‍‌‍‍‌‍‍‍‍‍‍‍‌‍‍‌‍‍‌‍‌‍‌‍。此幅唐卡的构图以及内容与扎塘寺壁画非常相似,据海关工作人员介绍,上世纪90 年代初,一位外籍人士企图将这幅唐卡带出境,被成都海关扣留,其余再无更多信息‍‌‍‍‌‍‌‍‍‍‌‍‍‌‍‍‍‌‍‍‌‍‍‍‍‍‍‍‌‍‍‌‍‍‌‍‌‍‌‍。由于缺乏更为详细的介绍,笔者将根据唐卡画面及内容与扎塘寺壁画进行简单的对比研究,探讨其创作的大致时代和艺术风格,望方家不吝指正‍‌‍‍‌‍‌‍‍‍‌‍‍‌‍‍‍‌‍‍‌‍‍‍‍‍‍‍‌‍‍‌‍‍‌‍‌‍‌‍。

一、唐卡基本信息介绍

此幅唐卡纵80、横57,画心纵65、横57 厘米。画面布局左右相对称,主尊为释迦牟尼,身着袈裟,足蹬黑底红色团花图案的靴子,结跏趺坐于仰覆莲花座上,施转法轮印,手心涂红,衣缘、领口和袖口均有缠枝花纹,有马蹄形的背光和头光,其体量和比例均大于周围的从尊。从尊共24 位,面相长方,均面向主尊,略向一侧呈现四分之三侧面,鼻梁由眉梢呈一条直线笔直向下,宽额,弯眉长眼,面相恬静,围绕着主尊的宝座背光外重叠排列,左右上半部为罗汉群,左右下半部为菩萨群,着对襟三角翻领长袍,足蹬卷头长靴,头缠卷筒高帽,或站立或盘腿坐着或蹲着。从尊均有“马蹄形”头光,且都采用了“凹凸晕染”的技法。从尊有的双手合掌于胸前,有的食指或中指与拇指相触。莲座下部的茎蔓上左右各一只白狮子,仰头蹲着。或由于保存环境较差或由于开起频率过高,唐卡画面脱粉严重。

二、与扎塘寺壁画的比较

西藏佛教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842 年,朗达玛灭佛,“前弘期”结束,在其后的100 多年里,西藏佛教经历了漫长的沉寂期,直到978 年前后,佛教再次从东边的西康地区(上路弘传)和西边的阿里地区(下路弘传)传入卫藏地区,开启“后弘期”。扎塘寺就是“后弘期”早期的重要寺院,其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的扎囊县境内,由扎巴·恩协巴于1081 年创建,历时13 年。以其主殿建筑中一层的中心佛堂内保存的11 世纪末的壁画最为出名,这也是目前西藏境内发现的后弘期早期保存状态最好、年代最早的壁画遗存。四川博物院收藏的这幅《释迦牟尼说法》唐卡无论内容还是创作技巧都与扎塘寺壁画有着很相似的地方。

1. 佛的造型

扎塘寺10 铺壁画中的佛均为释迦牟尼,其眉弓、眼帘、鼻梁、两腮和下巴都有高光处理,明暗晕染分明,此外,双眼长并弯曲,唇薄,面带微笑俯视着众生,是婆罗式造型的典型代表。在衣着方面,释迦牟尼大都着绿色的宽袖内衫,其袖口边饰有花卉图案;左肩通肩袈裟罩于外,右肩披扇形帛。张亚莎认为“这种特殊的佛的服饰只出现在卫藏11世纪早期寺院的佛殿里(壁画和雕塑),它们只出现于萨玛达艺术类型和扎塘寺壁画”。广袖花袍,衣饰多大朵的团花图案,看上去十分华丽飘逸。这幅唐卡中的释迦牟尼身着汉式袈裟,内着绿色宽袖衫,领口和袖口有花卉图案,外袈裟与壁画不同,为素面袈裟,只是在袖口和领口有装饰,并且右肩没有披扇形帛。

中国传统艺术——唐卡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在一堵墙上的古代佛教唐卡绘画

2.菩萨的造型

这幅唐卡中的菩萨和扎塘寺壁画中的菩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差别,第一其面相基本都具有印度婆罗样式的特点,面色均有多种颜色,有肉色、白色、绿色及深褐色等,双眼长且弯,唇薄,由于明暗晕染的原因,菩萨鼻梁均较高,两腮和下巴也经过高光处理,表情恬静,大耳并饰有圆形大耳环;第二其服饰多为大翻领式长衫,这种样式的长衫我们在敦煌吐蕃时期的壁画中也曾见到;第三菩萨头上或戴有宝冠,或缠有呈高桶状的头巾,宝冠样式也都有三层三花高冠和三层五花高冠,宝冠后有“高桶式”的发髻,这样特殊的发髻在敦煌158窟也曾出现。杜齐提到,“西藏的艺术家很可能将服饰看成是一种等级,为了表现菩萨们高贵的身份,他们在菩萨的身上穿上了原只有吐蕃赞普们才有资格穿戴的服饰。”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唐卡与壁画还是有明显的不同,唐卡中菩萨的面相较之壁画明显瘦弱,不似壁画饱满,人物面容和脸型较为呆板,并且服饰上也没壁画中那么华丽,衣饰均素面无花纹。

3.弟子僧人的造型

此幅唐卡与扎塘寺壁画中僧人面相类似,多为圆形或方形,有蓄胡须、眉毛、头发,多光头或寸头,面相上也施以明暗晕染效果,只是唐卡中僧人头光都为马蹄形,其表情较为呆板。最为明显的区别在于僧人的服饰,扎塘寺壁画中僧人外袈裟与释迦牟尼身披的袈裟形式一致,为左肩通肩而右肩披扇形帛,而唐卡中僧人身着的服饰与菩萨服饰相近,均为大翻领对襟长袍,此类服饰更接近汉地僧人的服饰。

扎塘寺壁画为众多学者关注,在来自意大利著名藏学家G·杜齐教授最早将该寺壁画和雕塑介绍了以后,有宿白、张亚莎、谢继胜、霍巍、何德周等学者先后对其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对壁画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了印度波罗艺术风格,发现了藏式贵族的服饰,并提出了“波罗-中亚”“多内地影响”“萨玛达类型”等学说。此幅唐卡吸收了扎塘寺壁画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从中也能看到印度婆罗艺术风格的影子,同时,从衣饰的风格来看,还是延续了吐蕃时期贵族服饰的特点。厚重的长袍,足蹬牧人长靴,宝冠后面的吐蕃式缠布高髻,这些在唐卡中还是有体现,只是菩萨和僧人的服饰不及壁画中那么华丽,团花图案也消失了,并且更趋于汉化。

四川博物院收藏的这幅《释迦牟尼说法图》,从题材和构图上都以扎塘寺壁画为蓝本,只是在细节处理上不及壁画细腻,佛、菩萨和僧人的服装上都没有壁画中出现的团花图案,面容也较为呆板,不似壁画生动,但是从整体画风来看,仍然遵循了壁画“波罗-中亚”风格,色彩的沉静绚丽以及局部的处理都还是一幅精美的作品。画面中,释迦牟尼、菩萨和僧人的装束更与汉地僧人的服饰接近,其创作年代明显晚于11世纪。

本文源自头条号:扎西德勒传递正能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藏族唐卡神仙的新视觉!

藏 族艺术家Tsherin Sherpa通过“新传统“(neo-traditional)风格创作藏族唐卡绘画,探索各种当代艺术主题。Sherpa 出生于尼泊尔加德满都,他的父亲是著名的藏族唐卡艺术大师Urgen Dorje,Sherpa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唐卡绘画。1998年,Sher

Copyright 81066.cn Rights Reserved.||Theme by Cn+网络, Soft by ZBlogPHP 加入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业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