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唐卡是什么?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2006年唐卡被国务院、文化部批准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唐卡是藏语音译,简单地来说就是西藏的卷轴画,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内容以宗教题材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在藏地任何一座寺庙、佛堂、僧舍乃至信徒的家中,都有唐卡!

唐卡如汉地庙宇里的佛像、西方教堂里的壁画一样神圣,为什么我的画师多为寺院修行的喇嘛僧人呢?因为接受传承的人,很少有把唐卡视为艺术品,更多的是把其视为有生命力的佛。每一幅唐卡都凝结着画师的心血和汗水,绘制完成的唐卡他们会直接进行开光和加持,寄托着众神的庇护。唐卡画师叫“拉日巴”,意思是画佛或神的人。

唐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佛教中唐卡可以用于修行、庄严和弘法,生活中唐卡也可以用于装饰、祈福和请愿。

传统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扎尕理唐卡的功能解析
本文 2811 字 图片 12 幅 阅读约需 8 分钟 ( 关注公众号“雪山顶的大祭司”后台回复“书单”获取一份超大的西藏书单库 ) 雪山顶的大祭司-扎尕理-No.00 关于唐卡的起源,现在一般延用意大利藏学家杜齐的观点,他认为唐卡是从印度引进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唐

唐卡最早是受尼泊尔风格的影响 在公元7世纪左右,随着佛教的大量传入,西藏境内大兴建寺修庙之风, 当时寺庙内的壁画、塑像等都由尼泊尔和中国的画家、雕塑家所塑绘, 自此之后到15世纪之前的由尼泊尔和藏族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后人一并称之为尼泊尔画派 。之后有在宗喀巴时期的齐岗画派;15世纪兴起的勉唐画派和钦则画派;16世纪兴起的噶玛嘎孜画派等。

以佛教内容为题材的唐卡作为供奉物,必须装藏、开光,在唐卡的背面,佛像之首、颈、心口处用红笔写上梵文唵、阿、哞三字,并请喇嘛念经加持,予以开光。许多唐卡的背面有红笔书写的装藏文字,说明这些唐卡在完成以来,已经被寺院或私人清活佛等装藏并开光供奉过。还有一些唐卡虽然没有写上述文字,但是有一个完整的手印或者签章,这些也是开光的形式。藏传佛教信徒相信通过装藏、开光的唐卡佛像与真佛无二,将其供奉和修持,同样能得到佛的加持 。

唐卡的起源和发展兴衰与藏传佛教息息相关,这门绘画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暗合了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当时藏区,游牧生活还是许多地区的主要生产方式,仅靠固定的寺庙,无法满足众多迁徙不定的信徒宗教生活需要的。于是唐卡这种主要以卷轴画形式出现的艺术,满足了信徒的宗教生活需要,成为他们可以随身携带的崇拜物。唐卡这门绘画艺术因此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起来。有人又针对唐卡便于携带的特点,把它称之为"可以流动的壁画"。最终形成"藏族寺院是佛画艺术的殿堂"这种局面。唐卡的繁荣有赖于藏传佛教的兴盛。
从唐卡的使用功能上讲,这种艺术形式,也主要是服务于宗教生活的。寺院是藏族宗教文化的中心,多数的唐卡,特别是一些名品佳作,主要聚积在寺院。其主要的功能是悬挂后供信徒顶礼膜拜,满足他们的宗教生活需要。民间留存的唐卡,也主要用于佛教教徒布置自己的经堂、佛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