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唐卡?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最初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
唐卡是藏文化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怎样鉴别真假、优劣唐卡?
关注本频道 ↑↑↑ 专注川藏旅行 怎样鉴别真假、优劣唐卡?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2006年唐卡被国务院、文化部批准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吸引广大艺术爱好者和收藏者的关注。但是唐卡优劣品质怎样鉴别,唐卡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
唐卡走过的发展历程:
唐卡的绘画艺术早在松赞干布(公元7世纪以前,就在青藏高原各地产生。据《大昭寺志》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相传这幅唐卡由果竹西活佛藏入白拉姆神像腹内。唐卡作为绘画艺术而言,最早可追溯到卡若新石器时代,到吐蕃王朝时期,绘画艺术已臻完善。由于唐卡受纸张、丝绸、布匹等材料保存年代的限制,吐蕃时期的艺术作品,已无迹可寻,现存唐卡除有少数宋元时期的作品外,大多都是五世达赖罗桑嘉措(1617—-1682年)时的集体作品,从他以后成立了相当于画院的机构,唐卡创作因此进入了专门化创作时期。到七世达赖格桑嘉措(1708-1757年)时期,成立了“拉日白吉社”,也就是官方性质的画院。这一举措,推动了唐卡艺术的繁荣发展。院内的画师都有职称,画艺最高的称为“乌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