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珍稀唐卡,绝世精品!

  • 时间:4年前
  • 浏览:387次

藏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 西藏昌都嘎玛嘎赤唐卡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唐卡是指在布、纸或丝绢上用矿植物天然颜料绘制而成的卷轴画。广义上,把通过刺绣、纺织、拼贴、印刷等形式制作的美术作品也被称为唐卡。 嘎玛嘎赤画派 嘎玛嘎赤画派是西藏传统绘画三大流派之一,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由南喀扎西活佛开创,17世纪以后走向繁荣

  西藏布达拉宫内藏有大量的唐卡,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唐卡,这些唐卡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西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绘画艺术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卡,藏语译为“卷轴画”。当人们步入到布达拉宫、西藏各个寺庙之殿堂中,常会被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宗教气息及独具风格神话般动人的画面所吸引,止步于它的面前,流连忘返。在西藏这个佛教圣地,唐卡如同其他佛教物品一样,与西藏宗教文化内涵中相伴相随,紧密联系在一起。

  布达拉宫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即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唐卡的品种和质地多种多样,但多数是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的。另外也有刺绣、织锦、缂丝贴花织物唐卡,有的还在五彩续纷的花纹上,将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唐卡绘画艺术是西藏文化的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

  布达拉宫唐卡内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画面。西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

  唐卡品种多种多样,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堆绣)、缂丝、贴花及珍珠唐卡等。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强烈的装饰性。

  西藏的织物唐卡多是内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传到西藏的为多,后来西藏本地也能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了。印刷唐卡有两种,一种是满幅套色印刷后装裱的,还有一种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板,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这种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镂之象,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目前,市面上所售的多是印刷唐卡与绘制唐卡。

释迦牟尼佛(清代——金汁画)

贝丹哲蚌大塔(清代——布画),在印度的庄严吉祥聚米塔内,释迦牟尼佛着受用报身之装束,讲授时轮本尊续,17世纪作品。

第五世达赖喇嘛(清代——布画),17世纪系门唐派作品。

独雄大威德金刚(明代——金丝织),为密宗无上部本尊,为宗喀巴大师所修特殊本尊,14世纪作品。

法王松赞干布(清代——布画)

吉祥时轮(明代——刺绣),14世纪作品。

甘露功德(清代——布画),甘露功德本尊为八大法行中出世五法行之一,四周被功德族众神所围绕,17世纪系钦孜派作品。

密集文殊金刚(明代——布画),为无上密宗本尊之一,14世纪系钦孜派作品。

莲花语(清代——布画),莲花语本尊为八大法行中出世五法行之一,四周被莲花族神众围绕,17世纪系钦孜派

真实意(清代——布画),真实意本尊为八大法行中出世五法行之一,四周被真实意众神围绕,17世纪系钦孜派画作。

金刚持(清代——布画),一切部主金刚持身为蓝色,手持铃、杵,其上方为法身、报身、化身相,下方为弥勒、文殊等所围绕。

唐卡,最虔诚的绘画艺术,一画一修行!

唐卡为藏语译音名称,青海地区又称为热贡艺术。唐卡是藏传佛教专门用以绘制宗教图像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实际上是用彩缎装饰后悬挂起来用于供奉的一种卷轴画。在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传佛教寺庙以及普通百姓家庭中都很常见。唐卡无论在寺院

坛城(清代——布画),三头八臂大白伞盖本尊之坛城。17世纪系钦孜派作品。

萨迦.贡嘎宁布(清代——布画),此图系观世音本生传记之一,中心人物为藏传佛教萨迦派五大祖师之一萨迦.贡嘎宁布,四周是布达拉白宫之建筑风貌,17世纪系门唐派作品。

圣天菩萨(清代——刺绣),又名阿耶提婆,南赡部洲六庄严二圣者之一,17世纪作品。

名称释迦牟尼佛像唐卡

简介:19世纪 金汁画 通长147cm 宽91cm

  释迦牟尼幼名悉达多,出身于无垢释迦王族,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义即“释迦族的圣人”。此唐卡也叫做金唐。金唐指的是以金汁为底的唐卡,能使画面神圣、金碧辉煌。

名称:强巴及文殊像唐卡

简介:公元14-15世纪 棉布彩绘 通长190cm 宽86cm

  此幅唐卡为尼泊尔画派风格。强巴即为弥勒意为慈氏。佛教经卷记述弥勒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为未来佛。文殊菩萨又称智慧菩萨,剑和经书是文殊菩萨的手持物,象征文殊的智慧如韧剑,可摧毁愚痴,般若智慧浩瀚如经卷。

名称:无量光佛净土唐卡

简介:13世纪(16世纪?) 布画 通长140cm 宽103cm 。

  无量光佛面相安祥、宁静、身披黄色袈沙,右臂袒露,双手结定印并握盛满甘露的钵盂。双腿结金刚跏趺坐于狮子宝座上,左右分别侧立四壁观音和静相手持金刚。此唐卡融合了汉地的风格,唐卡背景里绘有无量光佛的功业。

名称:乾隆御笔佛塔唐卡

简介:乾隆 布画 通长263cm 宽168cm 。

  这是一座菩提塔,塔的宝珠顶,日月上写有梵文兰扎体经咒,宝盖至塔座以上写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塔瓶中央绘有般若佛母,四级塔身的正中央有一位背对着的禅修者,其左右写有纪年题款“乾隆九年甲子之日敬书”。

名称:扎阿坛城唐卡

简介:17世纪 布画 通长148cm 宽 98.6cm。

  坛城源于印度佛教密宗,指一切圣贤,一切公德的聚集之处。坛城唐卡是一种以几何图形为主的构图,坛城是指佛的宫殿,由外到内以圆形和几何体形式层层相套构成,正中间为主尊或佛,外面图形以水图案及火焰图案装饰,第二层起用圆形的金刚图案、水图案、莲花图案装饰,表示大海、风墙、火墙和金刚墙、莲花墙、护城河。内套正方形图案表示城墙、屋檐,层层深入,最后到达主尊殿,并用红、黄、白、蓝表示东南西北四方,图案结构复杂,抽象和具象手法并用。坛城的构图紧凑,图案繁复多变,装饰性强,具有很美的形式感。

名称:殊胜黑如嘎本尊像唐卡

简介:17世纪 布画 通长197cm 宽113cm。

  黑如嘎本尊为宁玛派北藏八大法行之一,正如《十三本续》所述:“殊胜至尊吉祥身,具有二十一个头”,画心上方有五世达赖喇嘛等像,画心中央的殊胜黑如嘎本尊。

名称:宝帐怙主像唐卡

简介:18世纪 布画 通长173cm 宽107cm 。

  宝帐怙主为藏传佛教萨迦派传承的重要护法,自元朝以后在中原内地的蒙古地区深受其影响。宝帐怙主一面两臂,头戴五骷髅冠,三目圆鼓,面相狰狞,呈忿怒状,他腕托一根木挺杖,右手持金刚钺刀,左手托盛满鲜血的嘎巴拉碗

名称:红阎魔敌像唐卡

简介:17世纪 布画 通长150cm 宽99cm。

  主尊像红阎魔敌,系佛教无上密乘一本尊,头戴五骷髅冠,三只眼,头发直立,饰有表示愤怒的火焰,他的右手捧一根象征“作恶者”骨架的人头棒、左手捧一个盛血脑的颅骨碗,双脚踩在一头水牛身上,右腿屈踏在水牛头以降伏水牛的傲慢,左腿伸踏在水牛臀部,从降服它的残暴。系钦孜画派风格。

名称:喜金刚像唐卡

简介:15世纪 织锦 通长112cm 宽57cm。

  喜金刚是藏传佛教重要的密宗本尊之一。此尊喜金刚像火焰背光,八面十六臂,每只手均捧嘎巴拉碗,佩戴耳环,项饰镯,臂钏等忿怒神装饰,脚踩尸,站立在仰莲宝座上。

名称:释迦牟尼像唐卡

简介:19世纪 堆绣 通长109cm 宽82cm 。

  这是一幅用堆绣技法制作的唐卡。堆绣唐卡:堆绣又叫剪贴布扎花唐卡。是用各色上等丝绸,彩缎,毛毡,线等材料,剪裁出各种唐卡绘画要素,粘贴手缝在各种布料上的一种制作方法。是藏民族特有的民间和绘画技法相结合的造型艺术,这种工艺被用于唐卡的制作,发展成一种新的唐卡艺术门类。这幅堆绣释迦牟尼佛像能够让唐卡色彩鲜明,立体感很强。

本文源自头条号:壹号收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唐卡的颜料介绍及制作

唐卡最神奇之处,它们的颜料都是纯天然的,一幅好的唐卡一般由30多种颜色绘成,有的多达50种,其中白、黄、红、蓝是最常见的4种基本色,一些画师也会把常用的绿色作为基本色。在专业的唐卡画师那里,它们被称作白、石黄、大红、藏青和石绿。 它是永不褪变的色

Copyright 81066.cn Rights Reserved.||Theme by Cn+网络, Soft by ZBlogPHP 加入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业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