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 西藏昌都嘎玛嘎赤唐卡

  • 时间:4年前
  • 浏览:525次

布达拉宫珍稀唐卡,绝世精品!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西藏布达拉宫内藏有大量的唐卡,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唐卡,这些唐卡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西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绘画艺术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卡,藏语译为“卷轴画”。当人们步入到布达拉宫、西藏各个寺庙之殿堂

唐卡是指在布、纸或丝绢上用矿植物天然颜料绘制而成的卷轴画。广义上,把通过刺绣、纺织、拼贴、印刷等形式制作的美术作品也被称为唐卡。

嘎玛嘎赤画派

嘎玛嘎赤画派是西藏传统绘画三大流派之一,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由南喀扎西活佛开创,17世纪以后走向繁荣,主要流行于西藏昌都为中心的康区一带,传承至今。此画派把印度佛像艺术的人物造型和量度比例,中原内地绘画中的背景布局与敷色晕染技法,以及西藏传统的风景处理技巧等完美地融为一体,风格独具。

历史文献关于相关寺院收藏嘎玛嘎赤绘画作品的记载

司徒•确吉加措在其《司徒古迹志》中,对昌都嘎玛寺、拉登寺、卓智寺和嘎来寺等噶玛噶举派寺院内供奉的佛像、法器、经书以及壁画,进行了文物登记编目式的记载。这些记载,提供了大量的关于20世纪初昌都嘎玛嘎赤画派唐卡遗存的珍贵信息。经过研究,发现嘎玛嘎赤画派的创立与明永乐皇帝赐赠五世噶玛巴的明代宫廷画卷《荐福图》密切相关。

昌都嘎玛嘎赤唐卡主要特征

嘎玛嘎赤绘画的内容与噶玛噶举教派所遵从的宗教教义、法脉传承和教派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主要有上师、佛、菩萨、本尊、度母、护法、天王、山神、佛传故事、历史人物等题材。同时,其色彩风格极为独特:色彩关系和谐淡雅,点染细腻,色彩渐变层次丰富而微妙,色调以青绿二色为主,这种清冷色调营造出静谧而空灵的意境。

昌都嘎玛嘎赤唐卡的绘画材料与工具

详细记述了嘎玛嘎赤画派唐卡绘制材料和工具,在画布的材料与制作中,详细介绍了以白棉布做画布的制作过程。还介绍了画笔的材料与制作、颜料的制作与调配,以及各种色系的颜色配比表。同时,也记述了其他一些相关材料和工具的制作,比 如,量度工具、磨金工具和绘画练习工具等。

昌都嘎玛嘎赤唐卡的绘制过程与主要工序

昌都嘎玛嘎赤画派唐卡的绘制工序,大致可分为:起稿、上色、勾线、染身色、勾身体线条、描金勾金、开眼等。其绘制步骤工序严谨,渲染极其细腻,勾线精致,绘制周期较长。完成一幅图像简单的唐卡需一个多月,稍复杂的则要两三个月,甚至半年以上。民间有布谷鸟叫三遍(藏语恰松扎玛),才能完成一幅唐卡之说。

唐卡,最虔诚的绘画艺术,一画一修行!

唐卡为藏语译音名称,青海地区又称为热贡艺术。唐卡是藏传佛教专门用以绘制宗教图像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实际上是用彩缎装饰后悬挂起来用于供奉的一种卷轴画。在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传佛教寺庙以及普通百姓家庭中都很常见。唐卡无论在寺院

昌都嘎玛嘎赤唐卡的当代传承

嘎玛嘎赤画派自创立以来,主要在西藏昌都为中心的康区传承,延续至今,不曾间断。其传统的传承方式主要靠民间师徒、家族传承为主。2006之后,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战略。2009年,嘎玛嘎赤唐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已形成了多元的传承体系,大力推进了嘎玛嘎赤画派唐卡传承与延续。

昌都嘎玛嘎赤唐卡当代传承人及作品

当代昌都嘎玛嘎赤画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画师,不仅有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且还有参加西藏唐卡艺术博览会 被评定为各等级的画师,还有在民间坚持不懈从事唐卡传承事业的优秀画师。通过对当代这三种类别的传承人与作品的介绍,展示了昌都嘎玛嘎赤画派唐卡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勃勃生机和后继有人的兴旺景象。

昌都嘎玛嘎赤唐卡遗存选编

昌都卡若区域内的几家文物收藏单位,收藏有一定数量的嘎玛嘎赤唐卡遗存,其中有却扎西和嘎雪•嘎玛扎西两位嘎玛嘎赤画派祖师的作品,也有十世噶玛巴、司徒确吉迥乃、吉多拉索•次旺扎巴、拉索•果扎次仁、堆曰拉索等嘎玛嘎赤画派著名画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些形成系列,十分难得。其中还有很多佚名之作,不乏精品。本章唐卡作品按系列和收藏单位为单元进行选编,以飨读者。

昌都卡若区嘎玛寺壁画

昌都嘎玛嘎赤唐卡画稿

本文源自头条号:文物出版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唐卡的颜料介绍及制作

唐卡最神奇之处,它们的颜料都是纯天然的,一幅好的唐卡一般由30多种颜色绘成,有的多达50种,其中白、黄、红、蓝是最常见的4种基本色,一些画师也会把常用的绿色作为基本色。在专业的唐卡画师那里,它们被称作白、石黄、大红、藏青和石绿。 它是永不褪变的色

Copyright 81066.cn Rights Reserved.||Theme by Cn+网络, Soft by ZBlogPHP 加入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业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