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特派记者 周丰 发于拉萨
视频 洪亮 摄
7月20日下午,2021诗画浙江“文旅筑梦·走进极地那曲”采风团走进位于拉萨的西藏唐卡画院,参观收藏于其中的唐卡经典艺术作品,并在画室观摩学徒绘画,详细了解唐卡整套创作流程。

这座从布达拉宫出发仅需八分钟车程到达的画院,不仅是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基地,也是西藏唐卡艺术传习基地。
一楼展厅里,陈列着的各种矿物颜料和大大小小四十余幅各类画派的唐卡作品。


“绘制唐卡的颜料都是由纯天然矿植物如红珊瑚、绿松石、黄金等经过繁复工序打磨而成的,因此图案色泽艳丽、经久不褪。在拉萨许多地方,相信大家都已经见到了保存数百年依然色泽亮丽的唐卡,是不是感觉多了一份大自然的灵气?”随着画院创建人藏族唐卡画师、勉萨派传承人勉冲·罗布斯达的介绍,采风团成员们纷纷赞叹于藏族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这里,记者还遇见了32岁的那曲市色尼区唐卡勉唐画派非遗传承人巧木珠。
巧木珠生于那曲一户牧民家庭,祖孙三代都是唐卡画师。从小就对唐卡上姿态万千的佛陀和鲜艳色彩倍感兴趣的他,从12岁开始先后拜师学习了嘎玛嘎赤派唐卡、勉唐派唐卡和佛像雕塑三种创作技巧和艺术理念。
2015年,珠木巧用时近三年绘制完成了大型毕业唐卡作品《金刚持》。这幅塑造了100余个形态各异佛像的作品,构图复杂,线条流畅,光是打底稿查阅资料就花费了三个多月。它不仅包揽了西藏、青海乃至全国各大唐卡展览中的大奖,也让珠木巧在唐卡绘画领域崭露头角。曾有私人收藏家愿以130万元购买,但他更希望“把这幅画留给自己”。
《金刚持》
华山论鉴 20161016:一幅唐卡店主估800万,专家竟不反对
画院的三楼是一间画室,十余位学徒正全神贯注于笔下细入微毫又十分精准的线条,并没有因为采风团的到来而分神。
“唐卡艺术追求平滑的画面,用平涂方式使作品产生过渡自然、浑然天成的效果,这要求绘者非常需要有诚心和静心。”巧木珠告诉记者,从初学到能够独立绘制一幅精美华丽的唐卡,要经过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努力学习。二十年时间,他最大的感悟是一幅画作是否成功,最关键是里面有否被注入“灵魂”。

“这种感觉,就是线条不自觉地从手里画出来,结束后发现达到了自己想阐述的初衷。要习得这种‘境界’,首先要热爱唐卡,需要一段很长的阅历积累和修行思考。”
近些年,巧木珠不断尝试揉合勉唐派和嘎玛嘎赤派,创造构思新鲜、主题多元的新画风,不断改变唐卡在人们心中浓墨重彩、繁复严肃的传统印象。巧木珠的爱人是一名油画师,夫妻俩品尝也会互相交流绘画技巧,给彼此创作带来不少新灵感。前天,巧木珠刚刚完成一幅新唐卡,画作主体采用勉唐派画风,背景则用全藏文替换了传统的风景人物。“我想试试字和像的新融合,这也是一种修行。”

现在,巧木珠正在创作主题为五十六个民族团圆的新作,他还计划在明年举办个人的唐卡画展。
唐卡音译自藏文,作为藏族文化中的独特绘画艺术,它的题材涉及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科技、医学等众多领域,凝结着藏族人民的信仰与智慧。

“我觉得,最能代表藏族人文风情的就是唐卡,一副唐卡画作可以讲述很多历史故事,就像一部活态的’历史教科书’。”参观后,浙江省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会副会长易长安认为,画院为唐卡艺术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多思想上的碰撞机会,而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则有利于进一步探索西藏唐卡艺术产业化发展路径,加速丰富的当地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